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 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惠民

让科学之光照亮城乡角落!解码银川科普创新的西部突围战

2025-07-25 11:06     

让科学之光照亮城乡角落!解码银川科普

创新的西部突围战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让科学之光照亮城乡角落?银川市科协通过构建“全域科普”体系,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13.8%、稳居全区第一;争创2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区),打造了“筑梦科技”“银龄行动”等一批品牌科普活动,带动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突破万人,让塞上湖城成为西北科普创新的实践高地。
  破局:织密全域科普“一张网”

面对基层科普资源分散、阵地薄弱、服务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市科协立足银川实际,创新提出“市域集散中心调度、县域组织网络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扎根”的协同机制,构建“中枢统筹+三级联动+全域渗透”服务体系,从体系重塑、阵地攻坚、资源共享三方面逐一破题。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牵头职责,建立银川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党委政府推动、科协牵头、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大科普发展格局。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及自治区科协资金362万元,推动科普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涵盖前沿科学、医学药学、湿地保护、鸟类保护、天文知识等专题性科普场馆为主、基础科普教育基地为辅的科普设施布局。指导兴庆区、贺兰县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创建了领新耘智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科普馆、源石葡萄酒生态文化园等12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培育了宁夏眼健康科普馆、黄河渔类资源科普馆、稻米馆等本地特色科普阵地。改造贺兰山体育场等70余处科普宣传栏。打造“15分钟科普服务圈”,建成14家社区科普馆,通过开展科学讲座、科普展览等,将科普融入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驿站。成立宁夏首个科普基地联合会,建立科普大篷车“市域轮转、县域互换”机制,6套车载展品年均服务300场次,破解基层展教设备短缺困局。2023年银川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科普工作经验获中国科协推广,成为全国首批科普大篷车区域资源共享试点城市。
  突围:激活科学传播“新引擎”

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传播效能不高是摆在新时期科普工作的“三大难”,为有效激活科普活力,市科协打造“品牌活动+数字传播+志愿服务”三维矩阵,实现科普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跨越。品牌活动树标杆,让科学“潮”起来。创新举办首届宁夏青少年科技体育运动会,将竞技体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联动56所学校开发“机器人障碍赛”“无人机编程”等12项特色项目,吸引3万青少年参与,获评“典赞·2023宁夏”年度科普活动。打造“筑梦科技”行动、“智惠助老”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等一批品牌科普活动。联合开展“家庭安全素养培训”“健康科普村村讲”等活动1800场,惠及群众40万人次。聚焦“一老一小”,开展“银龄科普行动”,助力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机技术应用。创新“全国科普日”市县联动模式,15项活动入选全国优秀案例,6个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获国家级表彰。数字传播扩声量,让科学“动”起来。举办首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征集短视频475个,其中《贺兰山岩画中的天文学》《人工智能简史》等28部作品全网播放量超千万。依托“科普中国”、市科协“两微一网”等平台,构建“科普中国+本地融媒”传播网,注册信息员22.2万人,分享科普文章3639万次,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市科协连续三年获评表现突出的科普中国组织单位志愿队伍强根基,让科学“沉”下去。不断完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科技志愿者1.07万人,组建519支科技志愿服务队。持续培训社区科技馆、科普馆、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科普队伍。组织全市科技教师参加国家、区、市级培训近400人次,培养58名科技体育类国家二级裁判员,培训社区科技馆、科普馆、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40余名。  

                突进:书写科技惠民“大文章”
  积极推动科协组织嵌入基层,科协工作融入基层,科协力量深入基层,实现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实施“资源下沉+精准供给+长效服务”,打通科普惠民“最后一公里”。资源下沉惠民生。整合基层科普资源优势,分类推动“三长”牵头成立科技教育学会、卫生健康学会、农业技术学会等基层学会组织18个,建立三支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送知识、送健康、送技术等志愿服务活动将社区(村)科协组织100%嵌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率先实现网格员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全覆盖,科普信息精准化推送。常态化开展“周二+周四”大篷车服务日,年均行驶2万公里,在98个乡村开展“流动科技馆巡展”“智慧农业课堂”513场,受益群众35万人次,实现科普资源直抵田间地头。创新“路灯投影科普”“公交微课堂”等场景化浸润式传播载体,在1200辆出租车、80条公交线路滚动播放科普视频,日均覆盖10万市民,打造“出行即科普”的城市风景线。精准服务暖民心。建立群众“点单”、科协“派单”,科技志愿服务组织“接单”的订单式科技志愿服务模式,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聚焦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领域需求,动员以“三长”为引领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兴牧先锋”“暖羊羊”布病科普志愿服务等“三长”专业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旅游医生”志愿服务活动和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通福家园社区先后获评中科协年度先进典型,“为‘光明’而行”科技志愿服务队获评“典赞·2023科普宁夏”年度科普团队。长效赋能育生态。立足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小院建设,打造田间地头的“科研所”和群众家门口的“科普站”永宁肉牛科技小院贺兰瓜菜科技小院灵武奶牛科技小院15家科技小院获中国农技协命名,实现“科技小院”全地域覆盖,其中2家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小院”,3家被宁夏科协评为“五星”科技小院。小院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科学普及、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上做出了扎实的成绩,形成了建设一家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农村的综合示范效应。

                          (信息来源:银川市科协组宣部 科普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