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 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学会学术

谈谈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问题

2012-04-05 14:30     

----兼谈教育行风问题

 

银川市教科所   张建才

一、说在前面的话

教育:一个人人有话可说、人人有话想说、人人有话敢说,也几乎人人有话会说的沉重话题。

1、每个不同层面的成年人,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学段的教育,感受了过去的教育。因此,他们有感而发。

2、每个不同层面的成年人,都有自己或亲友的孩子正在感受今天的基础教育。因此,他们在做比较。

3、今天的基础教育与过去的教育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他们在变化中思考。

4、思想的解放、人们审视问题水平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关注,都使人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全民谈教育,是历史的进步,有助于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当然,教育者在其中也必然感受巨大的压力。

二、公平和均衡: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实质:受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   现象一:据《中国教育报》披露,2005年,占全国80%的农民,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占有总份额的15%。目前这一状况已大为改变,但城乡的差距仍是明显的。

▲   现象二:我区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等全国一流名牌大学的考生,绝大多数都被银川市几所自治区重点中学垄断,许多县连续几年、甚至自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尚没有出一名清华、北大生,正在为之而苦苦努力。

▲   现象三:每年新学年开始,外县考生力图进入银川市几所名牌中学者如过江之鲫,既给重点中学造成巨大压力,又使各县优秀学生大量流失。同时,“生源大战”的势头虽减,但没有从根本上遏止。

▲   现象四:目前银川高中阶段(含普高与职高)所能提供给学生的上学机会,已达到了97%,早已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普及高中教育的比例,且职高的就业形势普遍看好,但“普高热,职高冷”的势头仍然没有从根本上遏止。

▲   现象五:据多家报纸转载,2005年,我国西部共有60万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多在40----80元,我区的形势好一些,但山区新聘任的大学毕业生有不少都仅发给生活费。

▲   现象六:每年行风评议,教育行业多在后两名,提高到倒数后三名都很难,教师被民间顺口溜视为“眼镜蛇”。

三、对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动态思考

1、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对社会的和谐所造成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高考落榜生:将以失败者的角色被推向社会,估计这一比例随着普通高中教育的数量扩张还会增大。

▲高校扩招后进入三本院校的大批农民子弟,很大比例存在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相对普遍,自治区近年出台的如增加“特岗教师”等得力举措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也主要限于师范专业毕业生。

▲从我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渠道来看,中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区内少数高校,小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区内部分高职院校,因上述学校生源的“起点”较低(属于宁夏每年高考招生的末端),现在的区内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十几年前、二十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与“最优秀的人才当教师”的理想相去甚远。近年新补充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堪忧,不仅是一种担心和可能,而且已成为现实。如此现状无疑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

▲正在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包括家长):为负担所累,对教育也有微词。

▲在非重点、非示范性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包括家长):意见最大。

▲农村学生及家长的想法:只要有办法,往往不选择就近入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以后,很多农村学生想方设法都要进入城市上学,又给城市学校增加巨大的压力,如兴庆区中小学的“大班额”问题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教育行风:板子不能只打在基础教育者身上

教育行风是综合性因素的产物。高校的政策性收费问题(“读不起书”的现象实际上主要是读不起大学)、中小学政策性学杂费的提高问题(对农村和贫困家庭的“两免一补”政策已使大面积学生和家长受益,但与历史上上学免费或象征性学费相比,使许多家长心理失衡)、有偿家教问题、个别学校的管理、教育质量低下和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问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家长心态等等,都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基础教育的评判。

3、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正在下大力气。六盘山高中、育才中学等大规模学校的建设、以及其它学校的迁建、扩建、改建等,贺兰县的教育布局调整现场会、《银川市城市中小学与移民吊庄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行动计划》、教研部门的“送课下乡”活动、针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自治区“百标工程”、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正在有力地促进着城乡教育的均衡。

四、围绕“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实现我市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策和建议

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宏观上来说,需要依靠银川市经济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来支撑。中观上来说,需要各项社会事业的相应发展来实现。微观上来说,需要各行各业建设者、劳动者以工作业绩、工作效率来体现。这其中,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持续的质量提升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才能起到凝聚人心、安定民心的作用,才能使来银川创业的投资者没有后顾之忧,使他们的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

根据调研,我们以为,采取以下对策,是实现我市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挖掘现有中小学特别是示范性中小学的内在潜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现有中小学最大的潜力是学校领导和各级骨干教师的教学潜力。根据调查,全市338所中小学近800名正、副校长、近1600名正、副主任中,相当比例的学校领导因事务性工作困扰,不能坚持全员代课。部分校长完全脱离了教学岗位。他们中间不乏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骨干教师,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量的事实证明,当优秀教师被提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三----五年后,因脱离教学,其教学水准会大大降低。建议在我市中小学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在学校建立“扁平化”的管理体制,扩大职能层,减少决策层,把校长、主任的部分常规工作分流到各职能部门,以保证他们有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这中,既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又凸显骨干教师的“品牌”效应。

二是从三个环节抓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第一,为提高新教师的“起点”,建议上级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今年对部属6所师范大学学生取消学杂费的措施,继续加大对宁夏大学等师范院校的投入,逐步减免师范生的学杂费,以吸引品学兼优的优秀贫困生到师范就读,提高“准教师”的起点。第二,为提高从师范毕业到担任中小学教师这一环节“准教师”的综合能力,建议上级政府和师范院校,参照医师的培养模式,采取延长实习期的措施,将师范生的实习期从现在的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或更长,使后备教师从担任教师的第一天起,就能“高起点”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帮扶力度,实现城乡教育的协同、均衡发展。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的“薄弱”主要是“软件”(即师资水平)的薄弱。建议在继续实施城乡中小学对口帮扶的前提下,实现全部城市优质中小学(示范性中小学)与全部农村中小学(含县中)的全员对口帮扶,形成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加大教研部门“送教下乡”的力度,使送教下乡覆盖到全市农村中小学;拓展新的渠道,创设“迎教进城”活动,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在城市学校施展才华的空间,增大城乡教师经常的工作接触空间,使农村教育成为我市基础教育新的增长点。

四是引导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第一、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良好机制的运行促进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在我市的实施,以保证种好课堂教学这一学校的“铁杆庄稼”。第二、全面启动中小学班主任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改变目前中小学班主任“无证上岗”的现状,实行班主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制度。第三、以课题研究和常规教学研究为抓手,教学研究部门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持续的专业支持,整体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使我市涌现更多的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以前瞻的眼光,不断实现教育创新。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人才,需要教育有适度的超前,以未来的需求规划教育的明天。宁夏2007年首批课改实验毕业年级高考的高质量、银川市中考改革的成功等,都充分证明了教育创新的无穷生命力。

六是继续加大力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近年国家政策: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每年扩招学生100万,2010年达到800万人的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持平。

宁夏及银川的现实:经济总量不大,本区就业渠道有限,家长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2006年起,自治区教育厅与山东联办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输送一万五千名中职学生在山东完成一年学业并主要在山东推荐就业)的重大举措,无意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福音。

建议: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一是质量,二是就业,三是群众的观念。中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除了要靠学校的自身发展外,还要靠外部的“推力”。山东的做法很值得借鉴,青岛市专门成立了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市并列的职业教育教研室,济南市教研室仅职业技术教研员就配备了六名。建议在我市教研部门增加职业教育专业研究力量,增配职业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以教研的力量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瞄准区外就业的同时,以政策的推动(如出台部分行业工资最低标准等)和舆论的宣传,增大中职毕业生在区内的就业份额,逐步转变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逐步实现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一比一的理想规模。

总之,今天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人才,我们基础教育者要以前瞻的眼光,为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40岁提前做好准备,以“今天的教育即是明天的经济”规划宁夏基础教育的未来,为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为高校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毕业生。

分享到: